学院首页  部门首页  教学评建  教学指导与督导  评建知识  教育研究  质量保障平台 
热点文章
教学质量监控部
部长:5616387
教学质量管理科:5616388
综合科:5616389
邮箱:tgypjc@tit.edu.cn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教育研究>>正文

探索“一个中心、四个面向”人才培养模式——武汉东湖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纪略
2021-08-29 10:59  
探索“一个中心、四个面向”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东湖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纪略
王云清 胡伟 汪亮亮

武汉东湖学院教学楼群

  武汉东湖学院前身为创办于2000年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是全国较早设立的4所独立学院之一,2011年正式转设并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武汉东湖学院作为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湖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湖北省首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牵头高校,多年来立足于“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构建“一个中心、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三全育人”,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武汉东湖学院校长王恕立说:“‘一个中心、四个面向’,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面向行业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面向课堂实施教学改革创新、面向一线培养‘一体两翼’人才。”在他看来,这是学校朝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迅猛发展的关键动力。

  全方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从创办初期,学校董事长周宝生就提出,要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学生评教、管理人员听课等制度,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导向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在学校党委书记湛俊三看来,如何上好思政课,绝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家务事”,更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为此,学校不断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机制,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生态。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为了完善德育评价模式,学校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活动进行考评记录,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记录相结合的体育考查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强化体育评价。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美育评价。学校建立劳动清单,设置劳动技能和实践课程,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创新特色育人模式。学校通过成立学生事务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辅导员+学业导师”的网格化服务工作新模式,促进协同育人形成新机制。学生事务中心全天候“一站式”办理学生事务;心理健康中心打造“校院班寝”四级服务网络;就业指导中心为全体应届毕业生建立个性化就业档案,实施跟踪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配备学生创业项目指导教师,设置创业扶持基金,编印创业手册,为在校内创业的学生免费提供场地。

  面向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明确了“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目标对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素质能力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规格目标。

  副校长李振华说:“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社会需求,学校以‘行业性、差异性、优势性、新颖性、需求性’为专业设置理念,科学布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生物化工类、管理经营类、文化创意类五大专业集群。”目前,39个本科招生专业基本覆盖了湖北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3年来,学校毕业生70%左右在省内就业,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课程是育人的基本途径,武汉东湖学院构建的人才培养“三体系”,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等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基础、专业、综合等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校大范围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增加实践学分,促使文法经管艺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0%和25%以上,增加企业微课程模块和“3+X”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创新引领创业、依托专业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东湖模式”。

  面向行业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通过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源、优化能力体系化课程资源、配置行业标准化实践教学资源,学校不断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四共”机制。

  以共建为基础。通过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夯实了协同育人平台。近年来,学校与20多家企业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与新道科技共建“新道财经学院”,与奇安信共建“网络安全学院”,与大唐电信、药明康德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办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专业特色班、冠名班8种。目前,全校建有九大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为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多个平台。

  以共育为路径。为了做实协同育人,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从招生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开发、师资与教学团队建设到培养过程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就业安排,企业全程参与。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契合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学校还与企业合作编写了应用型教材30多种,引进行业企业教师130余人,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350多人次,聘请企业导师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500多人次;截至目前,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已达60%以上。

  以共管为保障。出于保障协同育人质量的目的,学校将产业学院和校企合作专业实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管理制,双方共同监控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结果。企业选派导师参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还可根据学生的自身需要制定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学生评价,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和学科竞赛、毕业论文指导等。

  以共赢为目标。截至目前,学校校企合作特色班、产业学院学生的就业率、考研升学率均大幅提升。为了真正实现共赢,学校要求教师团队有义务参与合作企业技术攻关,优先向合作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仅2020 年,学校就承担企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120余项,面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3项。通过协同育人,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面向课堂实施教学改革创新

  为了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助力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校董事会要求所有课程体系必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与职业能力相匹配、教学形式要与职业岗位相对接。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学校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讨论思考。为此,学校探索了“一课多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等特色教学形式,加大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力度,积极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助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计算机科学学院探索项目驱动式教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将企业搬进校园”。文法学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模拟审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

  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为了有效践行全天候育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素质拓展学分”“阅读学分”,为所有班级配备学业导师,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辅导。学术讲座、指导第二课堂和毕业设计等丰富并延伸了教学和实践内容,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模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鼓励教师采取研究报告、专业论文、方案设计、课程作业、综合测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将考勤、作业、实验、课堂表现、专题调研等环节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加大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力度。如播音与主持、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通过文艺汇演或毕业设计作品展等方式,即可代替论文并完成毕业考核。

  面向一线培养“一体两翼”人才

  依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武汉东湖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一体”,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生产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深入一线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并提出考核要求,助力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动手能力,助力“一体两翼”的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一个中心、四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和社会美誉度也取得了显著提升。武汉东湖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达94%以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2016年以来,学校在国家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奖1675项、省(学会)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837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成221项,在同类高校中居于领先水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武汉东湖学院乘着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以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奋发创新、砥砺前行。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原工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部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兰路31号   邮编:030008
        建设维护:太原工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部   电子邮箱:tgypjc@yeah.net